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专访
【校友】赵琨:从财政到作家,陈道明为何这么想见他?
发布时间: 2024-03-13 浏览次数: 6173

人物简介:赵琨,2002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热爱写作,是“荻思”文学社主要成员,毕业后考取成都市公务员,从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相关工作,工作之余坚持写作,现为四川省作协成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应校友办邀请,赵琨为《南审校友》杂志撰写文章,讲述毕业后写作经历,原文标题为:《遥望耕园想新晴》。全文如下。

我是2002年考入南审工程管理专业的,记得入校时隶属于管理系,后来学校设立二级学院,我们专业就变为国际审计学院工程管理系(编者按:现在已是工程审计学院)。我们这班学生后来就业大多数都还是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如投资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审计等。我的工作算“半个”专业相关吧——毕业后我考了本省省城市级部门的公务员,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我从小就喜欢看人文领域的书,尤其是文学和历史。虽然阴差阳错考入了财经类院校、读了土木类专业,但对文史的喜好却沦肌浃髓、挥之难去。在南审期间我参加了“荻思”文学社,后来还参与制作了几期杂志。


毕业后考公进入财政单位,日日与枯燥的数字金额打交道,不免时生厌倦之心。这时候,最好的滋养,就是那一摞摞文史类书籍。我记得2006-2012这六七年时间,我八小时工作外最沉溺的,是中国的旧诗,尤其看得最多的是陶渊明、杜甫和李商隐这三位大家的诗,这其中最深研的,又是李义山的诗。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我的滋养是濡缓而深远的。我后面开始写作后,就不断地越来越深地体会到这点。


大概在2012-2017这五六年时间,我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一部剧和一个人。剧是《水浒传》,人是陈道明。1998央视版《水浒传》、陈道明的影视作品,在艺术造诣上深深地吸引了我。


于是我一篇篇地写下了评析品鉴《水浒传》剧集艺术和陈道明表演艺术的长文,这些长文几年累积下来竟然达到100万字以上的规模体量!最后我掇其精华,汇集成《大河向东流:1998央视版〈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与《我见陈道明:用角色与观众交流》两本书,先后于20182020年出版。


我很高兴的是,这两部对艺术品和艺术家作深入剖析的书,都得到了创作者本人的高度评价。央视版《水浒传》总导演张绍林先生为我写序,盛赞拙著“堪称98版《水浒传》的解析版”,主演李雪健老师感慨表示“当演员这么几十年没见一个人为一部戏一个角色写这么长的文章,这真是头一份,敬佩”,又说,“文章再平俗点儿就好了。”


陈道明老师更是盛情邀请我到北京吃饭叙谈(2018108日北京蒙古大包),还签名赠我他的代表作《围城》电视剧高清修复带字幕版。


陈道明老师签名:“赵琨同学:春天好 道明”


我写的虽然是当代影视艺术的评析鉴赏,但背后的底子无疑则在中国文史,尤其是古代文学。陈道明老师评价我“笔头子硬,古文造诣深”,张绍林先生表示“通读全书,赞文学功底之深厚、影视分析之独到,旁征博引,酣畅淋漓”,认为“观剧看书两相对照,不仅能使观众对《水浒传》原著与剧版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从书中一窥国学、表演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戏言之,如《天龙八部》中虚竹用小无相功催发少林寺最普通的招式也能威力奇大,我用文史“内功”催发影视艺术评析、表演艺术鉴赏,自然更能令识者“从书中一窥国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眼前一亮,买一赠二,买了张《甄嬛传》的票,竟然看了场《雍正王朝》的大戏?我读的杜甫李商隐,可谓功不唐捐。


2017年到现在这七八年时间,我专注研究的领域,转到了红学。《红楼梦》而外,也兼及其他明清小说。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到明清,应该说在长篇小说这里文备众体、汇聚大成。像《红楼梦》,诗词曲赋文,文学的各种体式,都在里边儿了。可谓地负海涵,包罗万有。


明清长篇小说尤其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化,集大成之作,研究透一部《红楼梦》,对古代文化文学就有了全息把握。所以我从读古史旧诗,到写影视评析,最后到研析《红楼梦》,这轨迹或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现在回想,南审期间,我的语文老师韩希明,是研究明清文学的,我的英语老师龚爱华,是喜欢明清文学的,还跟我分享过《菜梗谭》的心得……不知这对我后来专研明清文学,是否有影响?或无必然,只是可能。我研究的是金陵十二钗,我大学的城市是金陵。历史悠长文化厚重的金陵石头城,给予我的,真的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么?真的只是那四年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么?


七八年专研红学,我也积累了一两百万字、五部书体量的文字。目下即将出版的是关于贾府大家庭政治的一本30来万字的《读红楼:贾府权力的游戏》。我研究认为,《红楼梦》明面上的情节主线,是宝黛爱情故事、和家族由盛而衰这两条平行而又交织的线索;而其贯穿前后的“暗线”情节,则是贾母、王夫人围绕宝玉亲事问题的暗中长线角力。如何勾勒出这条“暗线”的具体、清晰轨迹,就是红学文本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石问题。


很可惜的是,自《红楼梦》诞生迄于而今,两百多年来,这个基石性问题,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过。我这本书便试图对此基石问题,建宏大之架构,作精深之探析,最后获得一个令诸方都能满意的解答。撰著“野心”是大大的,尚希读者赐正于他日。


回顾过去,我想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一点人生体会。那就是人一定要有兴趣爱好,不然真的会窒息死的。混吃等死是最可怕的,尤其是我们那么多人(也许是大多数)每天干着的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工作。沉溺于打麻将、玩游戏,或者钓鱼、爬山这些活动中,我不了解,但我单方面片面认为,也许深度不够,给人提供的精神滋养不够。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长久地沉迷于研究一个人文学科的领域,能持续不断地感觉到“进阶感”,这种精神深处的滋养,是最受用的。它无关乎功利,只是“悦己”。科幻界大拿刘慈欣在小说《球状闪电》中有一金句为我最爱:“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文学科是解决中年(我已经“男人四十”了,果断中年,捂脸。“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叹)以后人生无意义感最重要的途径。很多人到中年兴奋阈值已经非常高了,现代文明能够提供合法的娱乐手段已经耗尽。


文学、哲学、历史这类学问,前期需要花费极大时间成本,后期才能慢慢“享受”其无穷无尽的奥妙,而这种微妙的快感,不是运动或者电子游戏狂飙突进的,而是春风化雨的见人心见天地见众生。简而言之,学习、研究乃至沉迷于人文学科可培养大脑一种非常高级能够抵御岁月漫长的奖赏方式。好的东西不一定都很贵,但是一定很慢。


而对于人文学科的沉浸,光读不行,还得动手。阅读怎么的也会有个兴趣阈点。真正要让你的兴趣体验快感再跃升一个台阶,就必须要沉浸式写作。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心流”体验,实乃人生至美享受。


所以,研究有得,写起来吧!不要怕写得坏、写得不够好……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写作产生心流这一独特人生体验。


其实说来,在这方面给我重要启迪的,应该有我的大学班主任姚玉蓉老师。她不是我文学方面的老师,但她喜欢探究新知、喜欢拓展自己的知识新域。这么多年我一直从她那里汲取探究新知的力量——她的言传身教让人感到,“探究未知的新领域”是一件最有趣的事儿!


说起来我大学期间学的土木工程管理,跟我后来搞的影视评论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可谓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姚老师这个班主任应该是会摇头捂脸吧。但她或许更会欣慰——这个学生,Get了她的内在。授学生以知识,不是第一流的老师;第一流老师,授学生以人生体验!


好了,此文已经够长,就此止笔吧。自2006年毕业离校,至今已18年了,堪堪20年光阴,犹似昨日。最后,填一阙小词、赋一首小诗,送给南京,送给母校南京审计大学,也送给学弟学妹们——

 

临江仙·寄怀金陵


忆昔莫愁湖畔饮,坐中年少衫青。银汉玉盘转无声。栀子花开时,欢笑舞娉婷。

 

廿年一觉金陵梦,此身虽在堪惊。遥望耕园想新晴。别来多少事,一樽到三更。

 

 

七律·忆江南


当时年少青衫薄,负笈东南不畏遥。

 

清凉山下书声朗,莫愁湖滨意气豪。

 

烟岚牛首迎初日,枫叶栖霞踏晚桥。


最是一生春好处,梦绕吴山云水迢。



校友办将开展校友人物专访及校友典型事迹报道专题,现面向全体校友征文或征集素材,欢迎校友积极投稿,讲述与母校、与老师、与同学的动人往事,讲述毕业后的奋斗经历,讲述生活中的点滴获得。投稿邮箱:xyh@nau.edu.cn,联系人:朱老师,5831821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