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专访
随心而追:宫乾宇
发布时间: 2014-05-07 浏览次数: 1649

人物简介:

宫乾宇,07级经济学院财政专业学生,曾任班长、经济学院辩论队队长、“君和辩论社”副社长等职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辩论比赛中表现优异,多次获得“最佳辩手”、“最佳风度辩手”等称号,多次获得奖学金。现已经考取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


 


前言:

如果没有在润泽湖畔的一次掠影,如果没有注意到他拿起单反专业的模样,如果没有听到身边学弟们的议论,我想我不会认识他,认识一个幸福的人,认识一个令我羡慕的人,认识一个优秀的人。

他,一张稚嫩的脸庞,带着谦逊温暖的笑容,带着阳光的味道,像风一般的自由、快乐。

 

找到自我

大一,和很多人一样,参加了院学生会的面试,顺利进入到外联部;同时加入了经济学院辩论队。和很多人一样,可以统筹兼顾,可以把事情都处理的井然有序,可是没过多久,他毅然辞去了外联部的工作,专心打辩论赛,全心全意开启了他大学的“辩论生涯”。

起初的经验缺乏与屡次的挫败也让他灰心,迷茫。可是他没有后悔,甚至没有去追问自己现在做的是否值得,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尽力把他做到最好。

于是,跟在前辈后面,学习如何破题、立意、集证、逆向思维,在一次次实战中,把个人的风格培养出来,把自己的个人风采展示出来。从大一到大三,三年的时间,他走出了自己的辩论之路。他没有想过自己会走那么远,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经济学院辩论队的队长,会与“君和”结辩论社结下不解之缘。

他说,辩论可以给人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可以启人心智,让人摆脱盲从;辩论可以向人们展示一个人综合的风采与能力;辩论还可以广交益友,激起思维风暴。可是,遇到不够开放广阔具有思辨力的辩题,辩论选手们普遍缺乏的知识积累,以及后辈们对于辩论前辈们的盲目崇拜与依赖让他深为堪忧,这样下去,南审的辩论之路走不远!

说到这里的时候,那张云淡风轻的脸陡然间变得沉郁起来。他希望南审的学弟学妹们在校期间多读书,特别是哲学书,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之于辩论还是之于以后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他说,他很幸运,在一开始就找到了最喜欢的自我,于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经历过轰轰烈烈的艰难坎坷,一起约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同舟共济。

重拾梦想

成功是什么?是高薪?是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前拥后戴的人群?是掌声与鲜花?他对成功的定义朴实许多:有更多的经历,比如说通过支教、旅游去见识、想通一些事。尽量延展生命的宽度。

他反对现在大多数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以别人没有的来成就自己的有,就是成功。这样的成功,有时候往往是很高层次的身不由己。

他曾经独自一个人出游,到偏僻的村落、崇山峻岭,与当地人交流交谈。看着,说着,理解着,他忽然觉得世界上的事情就这么顺理成章了,不再那么不可思议了。这个世界上,多的是人们的好奇心,可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精神呢,自我理解精神呢?有多少人真正的去求索了呢?所以,这个世界上往往求索者比好奇者要少得多,正如思想者比无知者要多的多。

真正决定考研是在大三,在认清了自己对专业并不那么感兴趣,自己最擅长的也并不是财政学后。他选择了法律,这个曾经与他失之交臂的最初的梦想,他决定要报考南京大学的法律硕士。

果敢的人总是让人羡慕、敬佩的。顶着跨专业考研的压力,继续很好地打完了自己的最后一场辩论赛。在掌声与鲜花中淡出,安静地坐下来,听着自己心中的声音,向自己最初的梦想进发。他说,一直以来,他都很乐观,心态放得很正。没有过于苛求自己,心怀感恩地过好每一天。不激进,不急躁。他强调说:考研不是洪水猛兽,很多时候是一场生理与心里的拉锯战,注重效率,注重节奏,不读死书。能够按着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坚持下来的人,结果不会太差。相对于结果,这一段经历,其中的滋味才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曾经的高考,曾经让我们久久怀念的高三。其实,我们怀念的都是那时候为了理想奋斗的我们。

继续前行

回想三年多来的大学生活,他说他自由、幸福、满足。

在南审,结实了一群互相珍惜的朋友,为自己喜爱的事业拼搏着,追寻着自己的梦想。那些简单而充实的日子,起伏的心情,充盈了在南审最后的日子。

要走了,就要离开了,离开可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可爱的战友,可爱的校园,可爱的室友……宣告着大学生涯的结束,宣告着继续前行脚步的响起,宣告着新的未来的开始。

虽然,曾经对于母校有那么多不理解,甚至是一些抱怨。但是,在即将离别的日子,埋怨的情绪早已经烟消云散。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有些动情,四年点点滴滴的情感不会因为离开而截断,在某个远方,他仍会祝祷着这个宁静绿色的学校。

在鸟语花声中渐渐睁开的眼睛,他说,或许其中就有一个是曾经的自己……

                                                                                           (校友通讯社 徐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