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近期要闻
毕博课堂平台 激活教学更多可能
发布时间: 2011-12-23 浏览次数: 1711

“老师,我没想到大学的课程可以这样上!”在孙国锋老师《微观经济学》的毕博(BLACKBOARD)平台上,2010级CGA班的王利(化名)如此表示她的惊叹。刚上大学的时候,王利就听学长们说,大学有“三危”——“微积分、微观经济学、VFP”,都不好过。怀着忐忑的心情上了一学期微观经济学后,她发现,当初过于“迷信”学长了,“微观经济学”的课一点不“危”,所以她忍不住在毕博平台上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多对多”,师生、生生互动更容易 

深受学生喜欢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这样上的:授课方式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尤为不同的是,课程建设载体“毕博平台”被有效利用起来。例如,“作业”一项,是“每周在毕博平台布置作业一次,共18次”;“小组讨论”含“在毕博平台发帖、讨论”;“与教师互动”包括“在毕博平台与老师的互动”,而“读书报告”则要张贴在毕博平台上。占总成绩20%的期中考试,也在毕博平台实行机考。

“毕博平台是个好东西”,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讲教师,孙国锋老师非常乐意分享让“微观经济学”不“危”的窍门,其中,他尤其提到毕博平台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上学期,孙国锋教授2010级6个自然班共231人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就是我每天24小时投入,也难以满足师生一对一的交流互动,而且不同班级的同学在课后很难有共同的空余时间,他们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要按共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要个别对待,毕博平台能满足我在教学中一对多的需求,而且师生互动非常便捷。”在孙国锋的“微观经济学”平台中,“回音壁”是回复共性问题的,每位同学都能看到,而个性问题他会设置隐私回复。“学生问什么的都有,反正他们知道是隐私的,如果在课堂上,即使给再多的时间和宽容,恐怕他们都不会问。”

不但是师生间互动便捷,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在毕博轻易实现,而且这种互动超越班级、年级的局限,只要选修了同一门课程中,就可以在该课程的毕博平台讨论版发帖,学生们互相交流。对于那些有价值的讨论,教师可以将其永远保留在该门课程中,丰富自己的课程建设,启发下一级的学生思考。 



从“分数考量”到“内容考量”,成绩评价方式更多样  

除了满足互动需求外,更让学生们感到欣喜的,是毕博带来的另一个重要转变: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在毕博平台,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题目作为题库,由毕博随机组卷,保证每次每人的试卷都不同。教师还可以自主设置考试时间和次数,比如期中考试,如果学生首次考试成绩低于一定分数且申请再考,教师就会再开放一次考试系统,让申请的同学再考一次,毕博平台会将最后一次成绩记为最终成绩——如果教师愿意,还可以让毕博平台算出学生几次考试的平均分,并将其作为最终成绩。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一锤定音”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考试仅是形式和激励,最终仍是为了使学生在重新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更好地消化课程内容。  

同样是“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应用写作”课程组,每位主讲教师的课件、相关资料都发布在毕博平台上,因课制宜,讲授完一章即在毕博布置一章的写作训练作业,教师批改后可以设定核算规则,然后由系统自动批改、算分,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批改时间。而对于人数众多、班级不同、年级不同的公选课程而言,毕博平台的人性化、智能化设计,也使教学改革也有了更多可能。 


从“被动”到“主动”,满足教师的课程建设需求

有了毕博,教学楼的下课铃声不再是课堂的终点,课程从教室延伸到网上,学生们在网上投来的无所不包的问题,让教师在课下感受依然活跃的课堂氛围,享受这样氛围的教师,当然也得为此投入更多的精力。“我有空就会关注,看看学生又提出什么问题了,给他们写个回复,或者根据他们的反馈,考虑在课堂教学上怎么改进。”即使出国、出差,只要有网络,孙国锋就能实现和学生的零距离互动。  
  毕博平台在全球拥有5000家用户,像美国哈佛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都使用这一平台,而美国高校是以教师的自主需求为主,因为这个系统能极大满足教师课程建设的需求,比如可以实现课程组的资源共享,可以借鉴其他同事的课程建设经验,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实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教学服务部门都可以有针对性开展课程反馈调查,而“反馈是有效教学的灵魂”。  
  作为具体负责教育技术的管理人员,高银花最愿意看到这样的教师:乐于接受新事物,愿意尝试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多年从事教育技术与管理的经验,让高银花对这些新的教育技术十分敏感,“我以前也管理过其他的软件,都不如毕博平台好用,我越用越喜欢,毕博的功能非常强大,而且专业,如果教师会用、善用,对改进教学真的很有帮助”。“不过”,她有点遗憾地说,“可惜目前的使用状态还不尽如人意”。 

从教室到网络,教育空间可以更广阔  

我校自2010年5月购入毕博平台,试用5000用户。一年多来,试用效果良好,更多教师希望参与其中,目前已超过20000用户,做到了普本全面覆盖、金审部分覆盖。  

根据教务处10月25日发布的《关于“毕博”(Blackboard)课程平台使用情况通报》,截至10月21日,毕博平台课程资料提交率最高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达到95%,最低的仅24.1%。  

时间短可能是导致活动用户不多的客观原因。此外,有些教师可能并不了解毕博平台的强大功能,因而不愿接触,且该平台的本土化过程仍需时日,与教师们的使用习惯仍有出入。总体而言,毕博平台使用情况呈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与教师本人的投入有直接关系,包括学生是否活动使用,都要依赖授课教师有无引导。  

毕博管理后台所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校1365门课程都已按照规定在毕博上开通,其中,活动课程(指老师利用该平台发布课程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互动等)是402门,占总数的29.4%,其余70.6%是仅开通而已;有毕博账号的教师716人(含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等部分管理人员),活动人数(指进行建设课程、应用毕博功能等)为243名,比例为34%;拥有毕博账号的学生人数为17029人,活动人数为7632人(指参与课程作业、课程讨论等;此处总人数含5300名新生,考虑其入校不久,故应不是活动人员),比例为45%(总人数含大一学生)和65%(总人数不含大一学生)。  

目前,毕博平台点击量排名前三的课程包括:孙国锋的微观经济学,访问量达188108人次;赵燕飞的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访问量为169625;张芊的教育管理与实践,访问量为161262。其中,“教育管理与实践”是毕博平台在教学管理中的使用,目前,教务处的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处的就业竞争力调查等相关工作也在毕博平台上铺开,相关部门能够通过这样的网络途径,得到第一手的新鲜资料和反馈。  

目前,作为教评办的负责人,张芊正在指导信息员同学利用毕博便利的统计功能做调查问卷,开通沟通教学信息的“彩虹桥”,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最近的一个成果是就学生热议的“晨跑”做了问卷调查,在自愿情况下,1505位同学参与调查,拿到毕博分析出的数据后,张芊准备开一个研讨会,因为毕博让她更便捷地“有据可依”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