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止的脚步――访原江苏银行学校1981级保险专业盛尔群

发布者:校友会发布时间:2014-05-07浏览次数:1597

校友简介盛尔群, 1984年毕业于江苏银行学校保险专业,他从普通员工做起,踏踏实实,大胆创新、勤奋工作,为企业谋发展,先后任职科长、副处长、现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银行保险部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成长之路

  他出生贫苦,自小在农村长大,很早就开始分担父母的重担。上学时,白天要从家里走好几公里路才能到学校上课。村里的学校很简陋,下雨天还会漏雨。除了要完成学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还要帮生产队放牛,割羊草。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而他的母亲曾为了让孩子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每天清晨独自扛着十几公斤重的菜徒步到几公里远的镇上去卖。即使是为了让孩子能多吃上几块肉,让他们的身体不再那么瘦弱。当冷空气来临的夜晚,盛尔群和哥哥们睡在硬硬的木床上,因为被子很薄,会感到刺骨的寒冷。常常整个晚上都双脚冰冷,怎么也捂不热。而顽皮的他会在深夜冻醒后,悄悄地爬进哥哥的被窝里,靠着他才感觉到些许温暖。在这样父母疼惜与兄弟们相互打闹与关怀下,盛尔群逐渐成长为一个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热血青年。

  即使学习条件艰苦,他仍然每天起早贪黑,奔波于学校和农田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有机会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得知自己考上银行学校以后,他十分开心,从未出过县里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憧憬与好奇。当他第一次来到南京时就被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观所震撼。

在校生涯

  当时的江苏银行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既没有宽广的操场、明亮的图书馆,也没有正规的教学楼。他们在下课后,还要帮学校搬砖头,建设校舍和操场。

  二十多年过去了,第一节保险课至今令他记忆犹新,老师一上课就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保险是干什么的吗?”台下鸦雀无声,从未接触过保险的学生们个个心虚地低着头。接着老师又调侃似地说:“学保险是管保险箱的吗?”,台下顿时哄堂大笑。从此,盛尔群的保险之路便开始了。在学校的专业课上,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保险的原理、历史及各种知识,了解了国内国外保险市场的行情与规章。在学校的学习,使他从一个对保险一无所知的懵懂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一生为保险事业奉献的专业人士。

开创之路

  刚刚参加工作时,他正赶上我国人寿保险事业的起步阶段,中国国内的人寿保险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作为一项新兴行业,没有先例可循,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状况下,盛尔群和祖国的保险开拓者一起,共同发展着中国的人寿保险事业。

  多年来,盛尔群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掌握寿险基本原理、产品、实务和流程,逐渐能够妥善处理有关业务问题;对寿险业务发展状况和运营态势也开始较为熟悉,了解国内外寿险市场及动态,并能作出较客观的研判;同时对寿险市场及发展方向、销售渠道和专业化经营等寿险理论颇有研究;发表文章、撰写报告等多篇,提出了“以个险为龙头,以团体寿险和短期业务为两翼,以代理业务为新增长点”的集约化发展之路的构想。

  在日常工作中,盛尔群始终与内、外部各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方面的工作动态,及时向上级反馈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他还组织编订部门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综合行业外部材料,为领导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资料;他在工作非常注重协调,尤其做好了公司与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通过协调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公司的规范发展。

  他所付出的辛勤汗水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曾经在企划部工作的他,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公司保费规模超百亿且居全国同业省级公司之首的喜讯被列入江苏2002年度十大经济新闻的重要内容;组织公司建司53周年、全国系统保费超千亿、全省系统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庆祝宣传报道活动;在《金融时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新闻上反映了舆论热点,在销售人员和同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初步建立了全省系统危机公关管理工作组织体系。在泰州工作期间,在他领导下中国人寿泰州分公司被保监会评为全国保险业十三个文明单位之一。这些年他对每每能够参与公司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建议被领导采纳而倍添荣誉感,对每每能够战胜一个挑战、克服一个困难而倍添“我能有所为”的成就感,同时对投入下一个新的挑战、新的目标也倍感振奋,“乐在工作中”。

  近年来,他被分配到公司的团险和银行保险部门。在销售模式和渠道合作上,他积极开展销售创新,努力突破业务依靠银行柜面单一的销售方式,大力开拓银行的各类客户资源。在组织建设上,他努力打造四个销售团队,以应银行各个层次、不同类别的客户需求。

  除了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在公司挥着重要作用之外,他还积极投身与公司的培训工作中。每次在演讲以前,盛尔群总会讲演讲思路列下来,理清详略安排。每个听过他讲课的学员都会被他抑扬顿挫的嗓音和条理明晰的内容所打动。

前行脚步不能停

盛尔群在谈到学生生涯时,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十分珍惜学校给他提供的良好的学校氛围与促人向上的教学模式。他坦言,当时学校对同学们的要求十分严格,这大概就是学校日后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看见母校如今能在南京甚至全国的高校中独树一帜,大力发扬自己的特色他感到十分欣慰与自豪。他由衷地希望母校能够保持一贯的严格要求,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更希望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们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与青春年少的时光,把握机遇,充实自己,不辜负四年的学习生涯。